{{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崙禾年終慶-滿3000即送1盒蘆纖凍 ; 滿5000即送蘆筍多醣+SOD1盒+蘆纖凍1盒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2025-11-01 14:36 聯合報/ 記者黃于凡/嘉義即時報導 嘉義縣溪口鄉首屆崙尾文化節今登場,縣長翁章梁(中)肯定社區努力,大力推廣在地農產。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今天舉辦首屆崙尾文化節,崙禾社會企業及崙禾美地創生協會將在地農產蘆筍作為主題,結合文化辦桌、社區走讀、崙尾開講3大主軸,縣長翁章梁到崙尾陳氏宗祠廣場參加活動,體驗飲食、產業故事與傳統技藝,感受土地的溫度與文化底蘊。 崙禾社會企業理事長陳梧桐說,特色文化辦桌由弘光科技大學餐旅學院教授吳松濂、副教授王志榮副帶領學生團隊籌備,以崙尾特產「蘆筍」為食材,結合在地小農作物設計饗宴,讓大家在用餐時重新連結土地情感,也將邊角料食材轉化為料理,實踐環保與永續。崙禾社會企業理事長陳梧桐說,特色文化辦桌由弘光科技大學餐旅學院教授吳松濂、副教授王志榮副帶領學生團隊籌備,以崙尾特產「蘆筍」為食材,結合在地小農作物設計饗宴,讓大家在用餐時重新連結土地情感,也將邊角料食材轉化為料理,實踐環保與永續。社區走讀由南華大學副校長葉月嬌及藝術學院長陳正哲帶領師生研究社區,講解建築結構與產業文化,也讓參與者採摘蘆筍,將旅程記憶化為料理。崙尾開講邀請國寶級布袋戲布景彩繪師陳明山介紹傳統布袋戲布景彩繪藝術,現場展示小型戲棚,重溫兒時看布袋戲回憶。 陳梧桐也號召社區耆老、鄉親志工復興「崙尾合全堂」簳仔獅武獅陣, 經4年多的努力,讓獅陣走出凋零困境,如今到處受邀表演,今天在現場演出獅陣,也在「崙尾開講」環節分享其文化精髓與意涵,實踐永續創生、社區再造、活化在地農作產銷。 翁章梁說,陳梧桐是溪口人,原本在高雄經商,後來回家鄉創立社會企業,目前主要推廣種植蘆筍,現在蘆筍價格非常好,透過高經濟作物改善農民收入,以這點為基礎,陳梧桐也開始推廣在地文化,當更多人回到家鄉反思與行動,嘉義縣一定會變得更好。
國發會偕家樂福 地方創生進軍通路!首站登台北101超市12:362025/10/08中時洪凱音 FacebookLineThreads複製連結國發會偕家樂福,協助地方創生商品進軍通路,首站進駐Mia C’bon超市台北101店,並包含家樂福重慶概念店、內湖家樂福概念店共三家實體店面,讓消費者輕鬆購得台灣各地優值創生產品。(洪凱音攝影/洪凱音台北傳真)FacebookLineThreads複製連結字級設定:小中大特國發會近年推動「地方創生」,秉持「永續、公益、共好」的精神,整合多方資源、扶植在地團隊,促進青年返鄉、人口回流;為進一步拓展市場通路,執行「地方選品創生台灣」計畫,從近300件商品中審查選出兼具特色、市場潛力50項優質商品,成功媒合上架Mia C'bon超市及家樂福。國發會8日於Mia C’bon台北101店舉行「2025地方選品創生台灣啟動記者會」,國發會表示,商品首站進駐Mia C’bon超市台北101店,並包含家樂福重慶概念店、內湖家樂福概念店共三家實體店面,讓消費者能輕鬆購得台灣各地優值創生產品,將地方特色融入日常生活。國發會副主委彭立沛表示,在家樂福通路上架的地方創生商品都有通過嚴謹的檢驗規範、國際商品條碼,尤其進駐Mia C’bon台北101店更可以蹭台北101的國際形象熱度,他一早看到日本、韓國等外國朋友進超市買東西,隔壁又有鼎泰豐餐廳加持,讓外國旅客有機會接觸地方創生特色商品,讓返鄉青年從本業、志業延伸到永續;他期許,幫地方創生找通路,讓熱情參與的地方團隊,志業大圓滿、本業發大財。這次合作展現家樂福長期以來致力於推動「從i開始」永續價值行動,與地方創生所追求的價值高度契合,透過輔導地方創生品牌對接商業通路,建構地方創生市場化的模式,達到通路商與地方創生團隊雙贏的效果,期能以企業社會責任與國際零售通路的力量,讓台灣各地的優質產品被更多人看見。家樂福永續長蘇小真表示,Mia C’bon台北101店有ESG專區,努力推廣台灣風土滋味的在地商品,希望山海、田野等物產,能完整呈在專區中,有百年老店醬油廠生產的醬油、還有鹽田的商品,讓更多民眾認識台灣多元文化力,這些如文化資產特色商品上架,也感謝同仁們的努力。國發會表示,上架產品不僅著重商品的創新力與市場性,更輔導促其符合相關檢驗規範及國際商品條碼,確保在品質、包裝與安全性上能與國際市場接軌,展現地方團隊專業能量的提升,象徵創生產品已具備接受市場實際檢驗的實力。這波上架商品具多元風土特色,包括嘉義梅山的林韻茶園團隊與阿里山林鐵合作推出的聯名茶包、花蓮富里與台東長濱的優質稻米,到雲林與庇護農場合作的「乒乓香草醋」,顯現地方團隊努力將在地農產與文化價值轉化為具市場競爭力商品。Mia C’bon超市及家樂福表示,與地方團隊攜手合作,不僅能讓更多民眾認識台灣的多元文化力,也為在地品牌拓展更大市場商機。
上下游記者 林吉洋·愛地方·2025 年 11 月 10 日 溪口鄉是嘉義縣面積最小的鄉鎮,陳梧桐在溪口南邊的崙尾長大。40年後,他成了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家鄉則從蓬勃蘆筍之鄉成了人口老化,連小學都招生困難。5年前,陳梧桐以經商長才,為溪口打造社會企業,以蘆筍成為故鄉翻身的DNA。他蹲低種田、參與地方獅子陣,逐漸取得農民接納。陳梧桐說,「創生比創業更困難」,必須真正走入社區、積累足夠的信任資本,才能創造改變的契機。陳梧桐返鄉創社會企業。(攝影/林吉洋)生意子歹生,崙尾超級阿嬤與創業家孫子陳梧桐的老家在當地稱為「崙尾庄」,他自嘲為第一代隔代教養的留守兒童。五十多年前,因家裡經商失敗及父母離異,五歲的陳梧桐被送回溪口鄉下,與阿嬤相依為命。國中後,他便外出求學,一路讀到赴美留學,回台創辦專業電話行銷與客服公司,員工數以百計,成了事業有成的董事長。離鄉 40年後再返鄉,則是他給自己為重振故鄉二度創業的挑戰。2020年,他擔任勞動部旗下計畫的諮詢委員,負責輔導嘉義地區,趁此機會回到崙尾庄,與童年玩伴聊天才發現,整個庄頭只剩下老人,田地日漸荒蕪,五、六十歲已是本村的年輕人,連小學幾乎找不到新生,面臨關閉危機。他根據商業本能思索,「凋敝的核心問題在產業」,而在地的產業只有農業。三分地種水稻的收入不到十萬,年輕人怎敢回鄉,更遑論娶妻生子?嘉義縣是全國老化最快縣市,溪口鄉的老街時空彷彿停止。(授權:CC BY-NC-ND 3.0 TW。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企業家發心動念,以蘆筍為發展DNA陳梧桐在美國留學時與慈濟結緣,受到證嚴法師名言「菩薩道在人群中行」的影響,他也樂於參與社會公益。當他看到滋養他的故鄉面臨凋敝危機時,他生起念頭,是否能做些什麼來提升農業產值?他認為,必須要有高附加價值作物,才可以帶動產業的潛力,「蘆筍」開始進入他的腦海。1970年代,台灣的蘆筍種植面積逼近兩萬公頃,為台灣帶來豐厚外匯收入,在陳梧桐的童年時光,溪口的每個角落都有蘆筍田。隨著人工成本上升無法與國際競爭,蘆筍的種植面積日漸萎縮,如今僅在彰化、嘉義、台南沿海稍有種植。陳梧桐請教專家,發現蘆筍是一種地中海作物,需要陽光跟排水良好,而溪口的砂質土壤適合種植這種作物。再者,蘆筍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根據他過去在生技產業的經驗,蘆筍在加工成為生技產品方面擁有極大的潛力。陳梧桐認為,是農業產值無法提升導致高齡化,必須透過生技食品加值。(攝影/林吉洋)企業家鼓吹轉作,結果卻被嗆小看農業要重新發展蘆筍,第一步就是建立技術團隊。他一開始在自家土地上興建40坪的示範溫室,並邀請嘉義大學和農業改良場提供技術支援,也提出加碼收購來吸引農民參與種植。但農民一聽到陳梧桐鼓吹種植蘆筍時,紛紛後退並表示只想再觀望。蘆筍是一種十分嬌貴的作物,雖然價格很好,但對於普遍高齡化的勞動力來說,蘆筍需長期趴在土堆工作,並不符合大部分農村的老年勞工的需求,當地農友不客氣地評價道:「你才蓋了40坪的溫室,就想要教我們怎麼做農業嗎?」實在太小看農業的種種艱辛。陳梧桐坦承自己當初「太天真了」,一下子就要求大家改變作物與種植方式,結果大部分人以冷漠回應,甚至質疑他賺到一點錢就回來沽名釣譽,或是為了選村長而炒作說大話。蘆筍十分嬌貴,必須以人工採收剛出土的嫩枝。(攝影/林吉洋)生鮮蘆筍銷售利潤回歸農民,邊角料開發生技產品為了取信於居民,第二年他成立了「崙禾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從收購溪口、北港、新港的蘆筍做起,將生鮮的蘆筍銷售給北高及台中的飯店和餐廳,大部分利潤都讓給農民,他則利用原本不具販售價值的粗莖、外皮等邊角料來開發生技產品。他也委託研究機構對蘆筍進行研究,開發出一系列機能性產品,包括蘆筍蛋白飲品、纖維凍和保健食品禮盒。他自己的團隊也投入種植三分蘆筍田,看到陳梧桐每週三、四天,都搭高鐵從高雄通勤回溪口奔走。村裡人眼見為憑,村莊風向改變,漸漸相信陳梧桐是玩真的。崙禾社企收購蘆筍,在生鮮這部分讓利給農友,然後以無法販售的粗菁、外皮來開發生技食品。(攝影/林吉洋)「創生比創業更難」,陪伴與參與很重要從回鄉成立協會、設立公司,再到研發產品、開發市場,三年後崙禾社企終於開始被看見。在2023年,崙禾社企獲得尤努斯社會企業獎,同年國發基金來訪,開啟了綠色通道,投資300萬,崙禾社企成為嘉義唯一獲得國發基金注資入股的社會企業,更有機會登錄創櫃版。陳梧桐坦言,直到去年,創業的第四年,營運損益仍在小虧狀態,但終於獲得了地方的信任,他覺得這才是好的開始。隨著陳梧桐成立社企投入地方創生,他的業務範圍越來越廣,原來早在10年前陳梧桐便開始籌組協會傳承竹編工藝,後來更重建當地的傳統獅陣「簳仔獅」,如今也將農業向下扎根,在溪口國中捐贈一座溫室,讓國中生能有機會接觸農業,培養興趣。如今,即使是神明的事務,都要他幫忙,由他擔任大廟管委會主任委員。他表示,「創生比創業更難」,因為做生意可以在商言商,但要真正改變一個地方,並讓地方認同你,則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建立信任,在農村不僅僅創業,更多時間必須花在陪伴與參與上。陳梧桐組建農務跟社造企劃好手,為溪口崙尾庄擘劃創生藍圖。(攝影/林吉洋)翁章梁:企業家回饋鄉里不稀罕,缺的是身體力行的有心人11月1日,崙禾社企舉辦第一屆崙尾文化節,除了推廣蘆筍加工產業的成果外,也展現了這五年間崙尾庄的傳統獅陣復興。特別前來站台的縣長翁章梁表示,企業家事業有成回饋鄉里並不稀奇,但像陳梧桐這樣自己親自跳下來做的卻非常罕見。翁章梁坦言,這過程會遇到許多挫折與困難,他一度認為陳梧桐無法堅持,幸好展現曙光,翁章梁認為,陳梧桐為地方繪製的藍圖,經過五年耕耘如今才逐漸浮現雛型。翁章梁說,陳梧桐身體力行,非常難得。(攝影/林吉洋)創生觀點:商業很快,創生卻緩慢,因為需要陪伴與信任許博珽是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的專案經理,他分析,地方創生商業模式的建立,有別於傳統模式,最大的不同在於,需要與地方培養足夠的信任,並將信任視為一種無形資產,逐步討論與調整才能形成。許博珽認為,雖然現在不少企業會尋找地方相關的ESG項目合作,但陳梧桐會親自走進社區,用心傾聽,並且在創生的過程中持續陪伴地方成長,「崙禾社企是很獨特的案例。」。採訪後記:走進人群就是菩薩道,陳梧桐把小愛化為大愛現在崙禾社企在溪口的辦公室,正是陳梧桐成長的三合院。受訪時,他站在廚房的大灶旁,靜靜講述50年前阿嬤如何一個人與憨孫相依為命。阿嬤如同真人版的「超級阿嬤」,在後院種植各式蔬果,四季皆有不同的水果和甘蔗作為零食。日子雖然簡約,但生活裡樣樣不缺。阿嬤也一手代替父親操勞管教,孩子闖禍時,自然也少不了挨打。因為從竹掃把裡抽出竹籐,就是一頓「竹筍炒肉絲」。隨後,陳梧桐離鄉求學並出國讀書,阿嬤獨自一人生活在三合院中數十年。某次回家探望,看到阿嬤一個人吃冷掉的隔夜飯配醬油,他心中不由得一陣心酸。等到他事業穩定稍有餘裕時,阿嬤已經離世,這讓他心中充滿遺憾。因此在2012年應邀擔任社區理事長後,第一件事便是加強對高齡者的陪伴。然而對他而言,投入地方創生或推廣蘆筍加值計畫,是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留在故鄉陪伴老人家。記者提問,是否在溪口的創業,也是想彌補當年不在阿嬤身邊的遺憾?陳梧桐強調,回來服務的動機不僅因對阿嬤的虧欠,更受到證嚴法師的感召,「哪裡有苦難,就應該前往,度自己、度他人就是一種修行,就是在走菩薩道。」在採訪的最後,他舉起雙手,滿懷感恩地說:「所以,我要感謝所有人給我服務的機會。」